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首页

“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名家讲堂第二至四期:“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系列讲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03-26

        2025年3月12日至14日,由改革开放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名家讲堂第二至四期在深圳大学汇文楼1600会议室、2623会议室顺利举行。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哲学系教授、科隆大学哲学博士斯迈尔·拉佩奇(Smail Rapic)先后为深大师生带来了题为“南希·弗雷泽(NancyFraser)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沃尔夫冈·施特雷克(WolfgangStreeck)的资本主义衰落论”“对霍耐特(AxelHonneth)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检审”的三场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守奎教授主持、助理教授邓盼进行学术翻译,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在三场讲座中,拉佩奇教授分别梳理了南希·弗雷泽、沃尔夫冈·施特雷克、霍耐特这三位海外知名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及其主要观点,将他们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进行对照分析,并基于他自己的独到理解对以上三位学者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精当点评。

        在3月12日下午的第一场讲座中,拉佩奇教授探讨了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南希·弗雷泽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系统阐释了弗雷泽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多维分析,并对其理论贡献与局限展开深入研究。

        拉佩奇教授首先介绍了弗雷泽的核心观点。弗雷泽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具有“多维度”特征,远超传统经济范畴。一是生态矛盾:资本将自然贬为资源供应者,无视对生态的破坏,从而结构性地阻碍了可持续发展。弗雷泽的生态批判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破坏自然的分析一脉相承,同时借鉴了波兰尼的“市场与背景条件矛盾”,指出资本积累必然与自然保护对立。二是社会再生产危机:无酬照护劳动(主要由女性承担)被边缘化,却为资本主义运行提供必要支持。马克思将社会再生产视为经济附属,弗雷泽则将其视为结构性矛盾;对于斯特雷克将家庭视为“前现代残余”的怀旧批判,她反驳称家庭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产物,要以变革视角应对不平等。三是政治矛盾:资本积累依赖民主权力,却因寡头垄断侵蚀民主制度,引发合法性危机。哈贝马斯批评马克思的“经济主义”简化了法律与政治的复杂性,霍耐特指责其忽视了“规范性冲突”,弗雷泽则整合民主、关怀伦理等非商品化逻辑,试图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不足。

        弗雷泽主张结合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与波兰尼的“背景条件”分析,以揭示资本主义的多维矛盾。一方面是对马克思的继承与批判:她肯定马克思对利润率下降和阶级冲突的分析,但认为其忽视性别、生态等非经济领域,需通过波兰尼的“市场化与反运动”框架扩展。另一方面是对波兰尼的修正:弗雷泽反对波兰尼将“社会”理想化为前资本主义乌托邦,强调社会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内生结果。

        最后,弗雷泽提出建立“民主社会主义”,打破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分离”,包括顶端无市场、底端公共化、中间试验空间等设想。与科林·克劳奇相比,弗雷泽质疑社会民主主义复兴的可行性,认为唯有彻底超越资本逻辑,才能解决生态与性别危机。

        拉佩奇教授肯定了弗雷泽的理论贡献,他支持弗雷泽将性别、生态和政治权力纳入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批判理论,认为其整合非经济领域的尝试为分析资本主义提供了新维度。拉佩奇主张以“非简化版”历史唯物主义框架,探究资本主义经济与背景条件的矛盾。他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一元论视角未能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与背景条件的矛盾,而恩格斯对政治权力、性别与生态的分析为弗雷泽的综合理论提供了历史依据。拉佩奇教授同时也指出,弗雷泽的“描述性分析”存在局限,“任何描述都可能被质疑为不完整或主观”。拉佩奇强调需通过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定理”,证明非商品化领域的逻辑必然性,而非依赖偶然的社会趋势。

        在3月13日上午的第二场讲座中,拉佩奇教授分析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沃尔夫冈·施特雷克的资本主义衰落论,结合施特雷克的理论框架与沃格尔等人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面临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与潜在风险。

        首先,拉佩奇教授概述了施特雷克在分析民主资本主义时提到的“国家公民(Staatsvolk) ” 与“市场公民(Marktvolk) ” 之间的对抗。施特雷克在《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源于“国家公民”与“市场公民”的对抗,前者代表民主社会中普通公民的权益,后者则体现市场参与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逻辑。这种对抗是民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撕裂。拉佩奇教授分析称,施特雷克继承了哈贝马斯与奥菲的“系统/生活世界”二元理论框架:民主国家的合法性需同时满足公民福利与市场效率,但两者逻辑本质冲突。例如,福利国家通过税收和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却可能抑制资本积累;而市场逻辑的无限扩张则侵蚀民主共识,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这种对抗在战后凯恩斯主义“和平公式”失效后愈发尖锐,成为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根源。

        其次,拉佩奇教授研究了施特雷克、沃勒斯坦和柯林斯和对 2008 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的阐述。施特雷克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归因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长期影响。拉佩奇教授指出,施特雷克认为,英美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末转向供给侧经济政策,通过放松金融监管、鼓励信贷扩张维持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债务国家”模式导致虚拟经济膨胀远超实体经济,最终引发投机泡沫破裂。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加速了结构性失业,中产阶级萎缩进一步加剧需求危机。施特雷克援引马克思主义观点,强调资本主义无法解决其内生矛盾——资本积累与大众购买力不足的冲突,最终将导向系统性崩溃。

        最后,拉佩奇教授把施特雷克对乌克兰战争的看法与约瑟夫・ 沃格尔的《资本与怨恨》(2021年)联系起来。施特雷克将乌克兰战争视为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症状。施特雷克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转移内部矛盾(如经济停滞、社会不平等),通过地缘政治冲突维系霸权,这与沃格尔《资本与怨恨》中“孕育新战前时期”的预言不谋而合。沃格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凝聚力的瓦解催生了民粹主义与“替罪羊政治”,例如将危机归咎于移民或金融寡头,掩盖结构性矛盾。但两人分歧在于:沃格尔认为资本主义可能通过“创造价值的新程序”延续生命,而施特雷克则悲观预测,战争只是资本主义“间歇期”(葛兰西语)中“旧秩序垂死、新秩序未生”的病态表现。

        拉佩奇教授肯定了施特雷克的理论贡献,尤其是将系统理论与行动理论结合,揭示了资本主义合法性丧失的必然性。但拉佩奇也提出批判性见解:一是他认为施特雷克对资本主义通过意识形态操控(如“虚假意识”)维持稳定的可能性的评估还有待商榷,而沃格尔与曼等人对此过于乐观。二是施特雷克虽呼吁“民主控制市场”的乌托邦,却承认其现实阻力巨大,拉佩奇指出这种矛盾削弱了行动导向的可行性。三是尽管施特雷克预言资本主义终将灭亡,但拉佩奇教授指出了这(书名《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意义”——答案取决于人类能否通过政治实践打破“间歇期”,而非被动接受预言。

        在3月14日下午的第三场讲座中,拉佩奇教授探究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第三代核心人物霍耐特在《社会主义的理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回应,为理解当前西方政治困境下的社会主义出路提供了重要视角。

        拉佩奇教授展示了霍耐特的核心批判。霍耐特在《社会主义的理念》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源于其奠基者的三个“背景假设”,阻碍了社会主义在当代的解放潜力。

        霍耐特一是批判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简化为经济领域的决定论实体,忽视现代社会功能分化(如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独立性),导致低估民主政治对社会整合的作用。但拉佩奇教授指出,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已承认经济与政治领域的独立性,霍耐特忽略了这一部分。二是批判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视为历史变革的唯一主体,理论成为“工人阶级意识的反映”,缺乏对多元行动者的开放性。他援引帕森斯的价值共识理论,强调社会再生产需依赖共享规范,拉佩奇教授认为其忽视了帕森斯理论中价值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三是批判社会主义先驱者将社会变革视为历史必然规律的产物,排斥实验性社会改革的可能。霍耐特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自我毁灭的预言,主张通过释放现有社会潜力实现渐进转型。但拉佩奇教授强调,实际上恩格斯后期对资产阶级国家“相对独立性”的论述,已为解释现代功能分化提供基础。霍耐特主张以“后马克思主义”框架复兴社会主义,强调通过民主协商和制度设计,在经济领域实现“社会自由”,而非依赖中央计划经济或历史必然性。

        拉佩奇对霍耐特的批判进行了一定的肯定,但更多地是持批判态度。第一,拉佩奇教授反对霍耐特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化。霍耐特将马克思主义简化为“经济决定论”,第二,拉佩奇教授指出:我们应修正而非抛弃历史唯物主义。拉佩奇教授认为,霍耐特的批评应促使我们修正历史唯物主义(如补充民主协商机制等),而非完全转向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第三,拉佩奇教授认为霍耐特轻视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他支持霍耐特强调的“历史实验主义”,但指出马克思理论中实际已经表达过类似思想,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只是可能需要进一步补充民主参与的方式。拉佩奇教授总结指出,霍耐特的批判为社会主义理论注入新活力,但其“后马克思主义”转向并非唯一答案。历史唯物主义的自我反思性与哈贝马斯的民主伦理框架,仍为资本主义变革提供关键工具。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讲座主题与拉佩奇教授进行互动交流,拉佩奇教授一一给予了专业详尽的解答。张守奎副院长对拉佩奇教授三场讲座的精彩讲述表示感谢并作了总结发言,指出拉佩奇教授的讲述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他谈到的问题极具学术研究价值,为师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前沿研究打开了全新视角。

        拉佩奇教授的三场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讲座结束后,拉佩奇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