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核心路径,关乎教育方向之锚定、价值根基之筑牢、时代新人品格之塑造。它不仅承载着赓续红色基因、夯实理想信念的使命,更是凝聚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思想引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育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2025年4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2623室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本次活动由罗晶、毛家骥、李明、和杰、石梁五位青年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现场展示,评委团程蓉教授、郭琦副教授、王馨副教授、陈晨助理教授、李燕燕助理教授,对参赛教师的表现进行专业点评与指导。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任恒主持,学院部分思政课教师代表到场观摩学习。

罗晶老师以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为理论框架,剖析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解码”与“编码”现象,揭示AI技术发展中的认知困境:“公众对其认知多停留在工具层面,对其本质属性、伦理边界及社会效应仍存盲区”。她指出,唯物辩证法为理解AI提供关键视角——“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强调AI作为人类意识的物化产物,须服务于人的主体性,警惕技术异化消解人文价值。课程通过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结合自动驾驶、算法推荐等实例,阐释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科技的社会属性,培养应对技术变革的哲学思维,为思政课融入前沿议题提供实践范本。

毛家骥老师以“实践与认识的哲学辩证”为主题,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人工智能的认识边界。课程从劳动价值论切入,强调“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改造,商品价值源于抽象劳动”。针对人工智能,毛家骥老师通过“中文屋”思想实验指出:“AI的符号操作缺乏对意义的真实理解,认识本质需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他以人类学家融入原始部落为例,阐释脱离实践的语言无法解码世界,并对比儒家“知行合一”理念,凸显中西哲学对实践的共通思考。结合ChatGPT案例,提出“语言作为认识中介的局限性需在实践中验证”。课程以哲学经典回应时代命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的同时,又为人工智能伦理提供了批判性视角。毛家骥老师运用“知行合一”的育人导向,通过追问“认识何以可能”,引导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为应对技术时代的认知挑战筑牢思想根基。

李明老师首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选择”为主题,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从“城市中心论”转向“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智慧。通过对比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国际共运经验,剖析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农民占绝对多数、工业基础薄弱,决定了武装割据的必然性。”其次,以澎湃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毛泽东的农村调研实践为例,强调早期共产党人突破历史局限的探索:“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破解了‘如何依靠农民夺取政权’的难题。”针对“议会斗争是否可行”,他结合德国社民党案例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帝国主义与军阀统治,使‘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唯一出路。”课程以历史纵深串联理论与实践,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激励教师以史鉴今,引导学生理解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伟力。

和杰老师以“新发展格局”为核心,系统梳理其概念内涵、历史逻辑、实践动力及构建路径。他从“格局”的哲学意蕴切入,强调“新发展格局”不仅是经济战略的升级,更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并提出:“格局的本质是战略视野的升华。新时代的‘新发展格局’,必须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 和杰老师以中国改革发展史为脉络,通过‘小切口’来解析‘大命题’,将抽象理论与特区实践深度融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内在统一性,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时代担当新人。

石梁老师以学生实践案例为引:学生提问大模型“若AI拥有自主意志会如何?”,AI回答直指技术困境——“需解决目标与价值观定义问题”。石梁结合阿尔法狗、沙特授予机器人公民权、ChatGPT伦理争议等事件,提出核心议题:“当AI通过图灵测试时,是否应承认其‘类人’地位?”通过回溯笛卡尔“机械傻瓜”实验、塞尔“中文屋”理论,他批判功能主义局限:“AI能模拟语言互动,却无法理解意义本质。”石梁老师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意识源于社会实践与物质交互,而AI的“目的性”仅是程序设计的工具性外化。针对AI技术冲击,课程结合比利时青年因沉迷AI对话自杀的悲剧,警示技术异化风险。面对学生“AI取代人类职业”的焦虑,他指出:“创造力、道德判断与社会协作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优势。”课程通过追问‘何以为人’,引导学生守护人类主体性,以哲学锚定科技伦理,推动思政课与科技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提供思想启迪。

在教师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中,评委团从多维度对参赛教师进行细致点评,肯定了他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和努力,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程蓉教授建议,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范围,通过案例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阐述,避免敏感语言。郭琦副教授提出,对教学内容熟练是提高自身自信的重要因素,在讲课中应注意口语化,丰富的肢体语言和与听课者有眼神交流能提高活跃度。王馨老师建议,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求。陈晨老师强调,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可以通过争议性话题来激发学生理论思辨。李燕燕老师提出,教学内容要紧扣主题,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需以“理论深度、实践锐度、情感温度”三维融合提升育人实效。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构筑起思政课教师切磋技艺、碰撞思想的成长平台,更以创新实践为引擎激活教学改革新动能。期待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此为新起点,深耕理论沃土、熔铸时代精神,在守正创新中锻造有筋骨、有温度、有锐度的思政金课,以更具穿透力的思想引领和更富感染力的课堂设计,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贡献更深沉的教育力量,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更为精彩的育人答卷。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4月10日